第十三章 弘治中兴:励精图治,重振朝纲(1 / 4)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沉迷方术、宠信宦官的明宪宗朱见深驾崩,年仅十八岁的皇太子朱佑樘即位,次年改元弘治,是为明孝宗。此时的大明王朝,已历经英宗、代宗、宪宗三朝动荡:土木堡之变折损国本,宦官专权侵蚀朝政,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百姓困苦不堪。这位在深宫磨难中长大的年轻帝王,以超乎年龄的成熟与决心,开启了一场为期十八年的革新之路,缔造了明朝中期最为清明的“弘治中兴”,为垂暮的王朝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一、潜龙在渊:磨难中淬炼的帝王心性
明孝宗朱佑樘的童年,是明朝历代帝王中最为坎坷的篇章,而这段布满荆棘的经历,恰恰塑造了他日后勤俭、仁厚且坚韧的执政风格。他的生母纪氏,本是广西土司之女,因家族叛乱被俘入宫,偶然得到宪宗临幸后怀上龙胎。彼时,宪宗最宠信的万贵妃善妒狠辣,凡宫中女子怀孕,必设法使其堕胎,无数皇嗣因此夭折。纪氏怀孕的消息传开后,万贵妃派宫女前来加害,宫女不忍下手,谎称纪氏只是“病痞”,才使朱佑樘得以在冷宫的夹缝中存活。
从出生到六岁,朱佑樘始终被藏在深宫的偏僻角落,由纪氏、废后吴氏及宫中太监张敏等人秘密抚养。他从未见过宫门之外的世界,每日以粗茶淡饭果腹,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身份。直到成化十一年(1475年),宪宗因无子而叹息,张敏才跪地告知实情:“圣上已有子!”宪宗大喜过望,立即派人将朱佑樘接来。当这个头发凌乱、身着粗布衣裳的孩子出现在眼前时,宪宗不禁泪流满面,亲手为他梳理头发,并昭告天下,立其为皇太子。
然而,厄运并未就此远离。朱佑樘被立为太子后不久,生母纪氏便在宫中“暴亡”,太监张敏也吞金自尽,明眼人皆知这是万贵妃的报复。宪宗的母亲周太后为保皇孙性命,将朱佑樘接入自己的仁寿宫抚养,日夜看护,他才得以平安长大。这段寄人篱下、朝不保夕的童年,让朱佑樘亲眼目睹了宫廷的黑暗与人心的复杂,也让他深刻体会到底层之人的苦难。他曾对身边近臣说:“吾在幼冲时,见宫人受苦,常感痛心。今为天子,必不能让百姓再受此难。”这种源于亲身体验的共情之心,成为他日后推行仁政的根本动力。
在周太后的悉心教导下,朱佑樘自幼饱读诗书,不仅精通经史子集,更对历代治国兴衰有着深刻的思考。他尤其推崇汉文帝、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常与讲官讨论“民为邦本”的道理,对《贞观政要》中的治国方略烂熟于心。不同于明朝中后期沉迷享乐的帝王,朱佑樘在做太子期间,便展现出超常的自律——他每日凌晨起身读书,午后练习骑射,傍晚则与讲官探讨时政,从无懈怠。这种勤勉好学的态度,为他即位后应对复杂的朝局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与能力储备。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万贵妃病逝,宪宗因过度悲伤,不久也撒手人寰。十八岁的朱佑樘在一片风雨飘摇中登上皇位。此时的明朝,朝堂上有“纸糊三阁老”(万安、刘吉、彭华)把持朝政,他们尸位素餐、贪赃枉法,将内阁变成了争权夺利的场所;宦官汪直、梁芳等人虽因万贵妃失势而收敛,但仍暗中结党,干预朝政;地方上,藩王、勋贵大肆兼并土地,流民问题日益严重,河南、湖广等地已爆发小规模农民起义。面对这样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年轻的孝宗没有丝毫退缩,他深知,唯有以雷霆手段整肃朝纲,以仁厚之心安抚百姓,才能挽救王朝的危局。
二、革故鼎新:铁腕整饬朝政乱象
孝宗即位后的第一道诏令,便剑指朝中的腐朽势力,展现出与前朝截然不同的执政风格。他深知,要重振朝纲,必先清除“害群之马”,尤其是那些长期盘踞朝堂、阻塞贤路的奸佞之臣。
首当其冲的便是内阁首辅万安。万安是典型的“马屁官员”,他通过巴结万贵妃的弟弟万喜得以晋升,掌权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