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十四年(1449年)深秋,蒙古瓦剌部的铁骑踏碎了居庸关的晨霜,挟持着被俘的明英宗朱祁镇,如黑云压城般直逼北京。此时的大明王朝,刚刚经历了土木堡之变的毁灭性打击——五十万京军精锐覆没,开国以来积累的军械粮草损失殆尽,朝堂之上人心惶惶,仿佛靖康之耻的阴霾正再度笼罩华夏。就在这社稷危亡的时刻,兵部侍郎于谦挺身而出,以文官之身扛起护国重任,用一场酣畅淋漓的北京保卫战,书写了一段\"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千古传奇。 一、土木惊变:帝国的生死关头 明朝自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以来,京师便成为抵御北方游牧部族入侵的前沿堡垒。到正统年间,经过仁宣之治的休养生息,国力虽称强盛,但潜藏的危机已逐渐显现。宦官王振凭借英宗的宠信专擅朝政,不仅大肆排挤正直官员,更在边防事务上屡出昏招——他克扣瓦剌贡使的赏赐,激化了与蒙古部族的矛盾,又怂恿英宗效仿成祖北征,最终将帝国拖入了灾难的深渊。 正统十四年七月,瓦剌首领也先以明朝失信为由,兵分四路南下侵掠。在王振的极力撺掇下,年仅二十二岁的英宗朱祁镇不顾群臣劝阻,贸然决定御驾亲征。这支号称五十万的大军实则仓促拼凑而成,粮草军械准备不足,指挥系统更是被王振搅得一团混乱。大军出发后屡遭风雨,军心涣散,又在王振的反复折腾下多次变更行军路线,最终在八月十五日被瓦剌骑兵围困于土木堡。 缺乏水源的明军陷入绝境,也先趁机发动总攻。蒙古铁骑如潮水般冲破明军阵营,明军将士虽奋力抵抗却难挽败局,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数十名高官战死,王振被愤怒的护卫将军樊忠锤杀。最令人扼腕的是,御驾亲征的英宗朱祁镇竟沦为瓦剌俘虏,成为也先要挟明朝的\"奇货\"。当土木堡大败的消息传到北京,\"京师大震,百官恸哭\",整个大明王朝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此时的北京城,防务形同虚设。京军精锐在土木堡损失殆尽,剩余守军多为老弱病残,不足十万之众,且缺乏训练。国库空虚,粮草仅够支撑数月,武器库中能正常使用的弓矢甲胄不足三成。更致命的是,朝廷内部已经出现了分裂:翰林侍讲徐有贞以天象变异为由,散布\"天命已去\"的谣言,极力主张迁都南京以避瓦剌锋芒,不少官员竟纷纷附和。 南京虽是明朝的留都,保存着一套完整的行政机构,但一旦迁都,北方半壁江山必将拱手让人,南宋偏安一隅的悲剧很可能重演。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时任兵部侍郎的于谦挺身而出,在朝堂之上怒声驳斥:\"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这声怒吼如惊雷般震醒了迷茫的百官,也坚定了监国朱祁钰固守京师的决心。八月二十日,于谦被正式任命为兵部尚书,全权主持京城防务,一场关乎大明国运的生死较量就此拉开序幕。 二、临危受命:文官的防务布局 接过兵部尚书印信的于谦,面临的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烂摊子。但这位素来以刚正清廉着称的官员,没有丝毫退缩。他深知,保卫北京不仅是一场军事斗争,更是一场人心与意志的较量。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于谦以雷霆手段展开了一系列部署,用铁腕与智慧为北京城筑起了一道无形的防线。 稳定人心是于谦的首要任务。土木堡之变后,宦官王振的党羽仍在京城作威作福,百姓怨声载道。于谦当即奏请监国朱祁钰,下令诛杀王振余党马顺、毛贵等人。当锦衣卫将马顺等人押至朝堂时,百官激于义愤,竟一拥而上将其打死。于谦当机立断,拉住惊慌失措的朱祁钰说道:\"顺等罪当死,打死勿论\",并宣布王振余党罪状,人心由此大振。与此同时,他严厉打击造谣传谣者,查封囤积居奇的粮商,迅速恢复了京城的社会秩序。 解决兵力
第十二章 于谦守京城:力挽狂澜,保卫国都(1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