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缺问题是防务的核心。于谦一方面紧急传檄各地,征调河南、山东的备操军、沿海的备倭军以及运河沿线的运粮军,星夜赶赴北京;另一方面整顿京中剩余兵力,选拔石亨等有实战经验的将领负责训练。石亨曾在土木堡之战中战败被贬,于谦不计前嫌加以重用,这种以才任人的胸怀极大地调动了将士们的积极性。经过一个月的紧急征调与整合,北京守军兵力迅速扩充至二十二万人,虽然多为临时集结的部队,但已具备了与瓦剌抗衡的基础。 粮草补给是持久作战的关键。当时北京周边的粮储基地虽有存粮,但运输困难且易遭敌军劫掠。于谦想出一条妙计:令各路赴京援军途经粮储基地时,自行携带十日口粮入京,同时征调顺天府的民船,将通州仓的百万石粮食通过运河转运至北京。这一举措既节省了民力,又避免了粮草被劫的风险,仅用半个月便完成了粮草集结,使京城的粮食储备足以支撑半年之久。有士兵感慨:\"于公此举,使我辈无腹中之忧,可专心御敌矣\"。 确立新君则是粉碎也先政治图谋的妙棋。也先挟持英宗,一路南下时屡屡以\"送还天子\"为名招降明军守将,不少边关将领因投鼠忌器而犹豫不决。于谦敏锐地意识到,必须断绝也先的政治幻想。他联合吏部尚书王直等大臣反复上奏,力劝监国朱祁钰登基称帝。九月初六日,朱祁钰正式即位,是为明代宗,改次年为景泰元年。这一决策彻底打破了也先的要挟企图,使明军得以\"名正言顺地与瓦剌作战,不必顾虑英宗的安危。正如《明夷待访录》所评:\"丧君有君,庙算无失,专意战守,罢诎和议\",为北京保卫战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在整军备战的同时,于谦还对北京的城防体系进行了全面加固。他组织军民修补破损的城墙,在城门外挖掘深壕,设置鹿角、拒马等防御工事,并将京中储存的火器尽数部署到九门之上。当时明朝的火器制造技术已相当成熟,于谦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将神枪、火炮、火箭等武器按射程远近分层配置,形成了严密的火力网。这些举措,让原本脆弱的北京防务迅速变得坚不可摧。 三、九门决战:铁壁铜墙的扞卫 景泰元年(1449年)十月初一,也先率领瓦剌主力大军,挟持着英宗朱祁镇,兵分三路直扑北京。东路军进攻古北口,西路军进犯居庸关,也先则亲率中路军主力经紫荆关突破长城防线,于十月十一日抵达北京城下。瓦剌军扎营于西直门外,号称十万大军,连日派人辱骂挑战,企图诱明军出城决战。 面对强敌压境,于谦召开战前军事会议,确立了\"出城迎敌,固守待援\"的作战方针。他力排众议,主张将主力部队部署于九门之外,主动迎战瓦剌骑兵,而不是龟缩城内被动防御。\"若闭门不出,敌军必以为我军怯战,士气更盛;出城列阵,则可示我军死战之心\",于谦向将领们解释道。随后,他颁布了严厉的军令:\"诸将率师出城,列阵于各门之外;城门全部关闭,擅自开门者斩;将领临阵脱逃者,斩;士兵抛弃将领者,后队斩前队!\" 在兵力部署上,于谦做出了周密安排:总兵官石亨率主力列阵于德胜门,抵御也先的正面进攻;都督陶瑾守安定门,广宁伯刘安守东直门,武进伯朱瑛守朝阳门,都督刘聚守西直门,镇远侯顾兴祖守阜成门,都指挥李端守正阳门,都督刘得新守崇文门,都指挥汤节守宣武门。而于谦自己,则与石亨一同镇守最为关键的德胜门——这里是瓦剌军南下的必经之路,注定将成为主战场。 十月十三日,北京保卫战正式打响。也先果然首先对德胜门发起猛攻。瓦剌骑兵凭借机动性强、冲击力大的优势,向明军阵地发起冲锋。于谦早已料到敌军会有此一招,提前在德胜门外的民居中设下埋伏,并派少量骑兵前去诱敌。敌军见明军兵力薄弱,果然全力追击,陷入了明军的包围圈。随着于谦一声令
第十二章 于谦守京城:力挽狂澜,保卫国都(2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