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仁宣之治:休养生息,社会繁荣(2 / 4)

br> 除了重用贤臣,仁宣二帝还着力整顿吏治,打击贪腐。宣宗深知“吏治不清,则民受其害”,他亲自召见各地巡抚、知府,告诫他们“为治之道,莫先于爱民,爱民之道,莫先于去贪”。他建立了严格的官员考核制度,规定“凡官员贪酷者,轻则罢黜,重则处死”,并派遣御史巡视各地,查处了一批贪官污吏。
最典型的案例是对“贪纵不法”的江南巡抚周忱的处理(后经查实周忱清廉,实为诬告,宣宗予以平反),以及对苏州知府况钟的重用。况钟在宣德五年(1430年)出任苏州知府,当时苏州赋税沉重,官吏贪腐成风,百姓困苦。况钟到任后,严惩贪官,减免赋税,兴修水利,短短几年就让苏州“吏治清明,民困渐苏”,被百姓称为“况青天”。宣宗对况钟的政绩大加赞赏,将其树为全国官吏的典范。
为了鼓励官员直言进谏,宣宗还建立了“言官保护制度”,规定“凡言官进言,即使不当,亦不加罪”。他曾对大臣说:“朕年幼,涉世未深,卿等当直言无隐,勿以朕为孺子而欺之。”在这种氛围下,朝廷上下形成了“君臣相得,直言无忌”的政治风气,许多政策失误得以及时纠正。
三、休养生息:经济复苏与民生改善
“休养生息”是仁宣之治的核心国策,其目标是恢复经济,改善民生,这一政策的推行,使明朝从永乐朝的扩张消耗中迅速恢复过来。
首先是减轻赋税徭役。仁宗继位后,立即下令减免全国税粮的三分之一,对遭受水旱灾害的地区,更是“全免其税”。宣宗延续这一政策,宣德七年(1432年),因江南地区赋税过重(苏州一府的税粮竟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宣宗命周忱前往江南整顿,推行“平米法”(平均分摊赋税,减轻贫农负担),并改革漕运,减少运输损耗,使江南百姓的负担大为减轻。据《明史》记载,仁宣时期,全国税粮收入虽有所减少,但百姓“家有余粮,逃亡者归”,社会秩序逐渐稳定。
其次是重视农业生产与水利建设。仁宣二帝都将农业视为“立国之本”,多次下令“劝课农桑”,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并给予免税优惠。宣宗还命人编纂《农桑辑要》,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如改进农具、推广新作物(棉花、玉米等)。在水利方面,朝廷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治理黄河、淮河、运河等主要水系,宣德年间,仅治理黄河就动用民工十余万人,修筑堤坝千余里,有效减少了水患,保障了农田灌溉。
手工业与商业也在这一时期得到恢复与发展。永乐年间因营造宫殿、造船等需求,对手工业者的征调极为繁重,导致许多工匠逃亡。仁宣时期,朝廷放宽了对工匠的控制,实行“轮班制”(工匠定期服役,其余时间可自由经营),提高了工匠的生产积极性。景德镇的官窑生产在宣德年间达到顶峰,所产青花瓷“胎质细腻,釉色莹润”,被后世称为“宣青”,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商业方面,朝廷取消了永乐年间的部分商业禁令,允许民间商人参与海外贸易(虽仍有限制,但比海禁时期宽松),并减免商业税。江南的苏州、杭州,沿海的泉州、广州等城市逐渐恢复繁荣,市集上商品琳琅满目,“丝绸、瓷器、茶叶、布匹远销四方”,商业税收也随之增长,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补充。
民生的改善体现在多个方面:人口增长——洪武年间全国人口约六千余万,永乐末年因战乱与劳役有所减少,到宣德末年,人口恢复至六千六百余万;粮食储备充足——各地粮仓充盈,据记载,宣德年间,仅北京的粮仓就储备了可供十年之用的粮食;社会安定——农民起义大幅减少,《明史·刑法志》记载,宣德年间“每年审决死囚不过百人”,社会治安达到明朝最好水平。
四、文化兴盛:儒雅之风与典籍整理
仁宣之治不仅是经济上的盛世,也是文化上的繁荣期。仁宗、宣宗均崇尚儒学,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