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紫禁城的烛火彻夜未熄。年仅三十八岁的宣德帝朱瞻基在乾清宫病逝,临终前将九岁的太子朱祁镇托付给“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等辅政大臣。这位被后世称为“太平天子”的君主,与父亲仁宗朱高炽共同缔造了一段为期十一年的治世——史称“仁宣之治”。这是明朝历史上少有的安定繁荣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复苏,百姓安居乐业,文化兴盛,堪称可与“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相媲美的盛世。仁宣二帝以“休养生息”为治国核心,用温和的改革抚平了永乐朝的扩张阵痛,为大明王朝注入了持久的生命力。 一、从动荡到安定:盛世的序幕 仁宣之治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对永乐朝治国方略的一次重要调整。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虽开创了“永乐盛世”,但五征蒙古、六下西洋、迁都北京、修建长陵等一系列大规模举措,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导致国库空虚,百姓负担加重。到永乐末年,山东、河南等地已爆发农民起义,社会矛盾逐渐激化。 朱高炽作为朱棣的长子,早在永乐年间就多次监国,对民间疾苦有着深刻体会。他性格仁厚,主张“以民为本”,曾多次劝谏朱棣减少劳役,与民休息。但朱棣晚年对这位“过于仁柔”的太子并不满意,甚至一度想改立次子朱高煦。直到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病逝于北伐途中,朱高炽才得以继位,是为明仁宗。 仁宗在位仅十个月,却迅速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首先,停止郑和下西洋的远航计划(虽未彻底废除,但缩减规模),召回海外使节,节省财政开支;其次,赦免建文旧臣的家属,平反永乐年间的冤狱(如方孝孺案、解缙案),缓和政治矛盾;再次,减免赋税,尤其是遭受水旱灾害地区的税粮,下令“罢不急之务”,停止宫殿营建,让百姓得以喘息。 这些举措如同一场及时雨,迅速稳定了民心。仁宗曾对大臣说:“朕居深宫之中,知百姓之苦?故凡有劳民之事,必思其可已者。”他甚至亲自审阅各地灾情报告,要求官员“勿徒事虚文”,务必让赈灾物资落实到灾民手中。可惜天不假年,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仁宗病逝,其长子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 宣宗继承了父亲的治国理念,并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他自幼跟随“三杨”等儒臣学习,既具备政治智慧,又有着务实的作风。面对叔叔朱高煦的叛乱(宣德元年,1426年),宣宗果断亲征,迅速平定叛乱,稳固了统治;随后,他延续仁宗的休养生息政策,重用贤臣,整顿吏治,使明朝的国力稳步回升。仁宣二帝的政策一脉相承,共同构建了“仁宣之治”的盛世格局。 二、政治清明:贤臣辅政与吏治革新 仁宣之治的核心特征之一,是政治清明,这得益于贤明的君主与得力的辅政团队的配合。 仁宗、宣宗均重视人才,尤其信任“三杨”等元老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从建文、永乐朝延续下来的资深官员,各有所长:杨士奇擅长内政,熟悉民生疾苦,主张“宽仁治国”;杨荣精通军事,曾多次跟随朱棣北伐,善于谋划边防;杨溥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进谏,在东宫任职多年,深得仁宗信任。宣宗继位后,将“三杨”同时召入内阁,让他们参与机务决策,形成了“内阁主导、皇帝垂拱”的政治模式。 内阁在仁宣时期的作用显着增强。永乐年间,内阁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而到仁宣时期,内阁获得了“票拟权”——大臣的奏章先由内阁草拟处理意见,再交由皇帝审批。这一制度的形成,提高了行政效率,也让文官集团在国家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宣宗还设立“内书堂”,教宦官读书识字,让其参与批红(用红票拟、宦官批红、皇帝决策”的权力制衡机制,虽然后来导致宦官专权,但在仁宣时期,这一机制运行良好,确保了政令的畅通。
第十章 仁宣之治:休养生息,社会繁荣(1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