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锦衣卫指挥蒋瓛手持一份“谋反”供词,闯入应天府(今南京)的早朝大殿。供词的主角,是曾北破元廷、威震天下的凉国公蓝玉。随着朱元璋一声震怒的“拿下”,这位明初最耀眼的将星轰然陨落。此后,一场持续数月的政治清洗席卷朝野,列侯、伯爵及各级文武官员一万五千余人被株连诛杀,几乎掏空了明初的功勋阶层。蓝玉案,这场继胡惟庸案之后的又一场血雨腥风,不仅是朱元璋对功臣集团的致命一击,更成为中国历史上皇权碾压功勋的典型标本,其背后折射的,是开国帝王对权力传承的深层焦虑与铁腕决断。 一、将星崛起:从沙场骁将到勋贵核心 蓝玉的崛起,恰与明初军事格局的演变紧密相连。他是定远(今安徽定远)人,属于朱元璋赖以起家的“淮西勋贵”集团,更因姐夫常遇春的关系,早早进入朱元璋的视野。常遇春是明初第一猛将,与徐达并称“帝国双璧”,蓝玉自幼追随其左右,耳濡目染,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军事本领。史载蓝玉“长身面赤,饶勇有谋”,在战场上悍不畏死,很快从普通士兵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将领。 洪武初年,明朝虽已定都应天,但北元残余势力仍盘踞漠北,对中原构成巨大威胁。朱元璋遂以徐达、常遇春为统帅,多次发动北伐。蓝玉在这些战役中崭露头角:洪武五年(1372年),随徐达北伐,在乱山、土剌河一带大败元军;洪武七年(1374年),独自领兵攻克兴和(今河北张北),俘虏北元国公帖里密赤;洪武十一年(1378年),因功封永昌侯,跻身勋贵行列。 真正让蓝玉名震天下的,是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的捕鱼儿海之战。当时,北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在捕鱼儿海(今贝尔湖)附近集结残余势力,企图卷土重来。蓝玉被任命为主帅,率十五万大军深入漠北。大军行进至百眼井时,距敌营仅四十里,却不见敌踪,许多将领主张撤退,蓝玉却力排众议,下令“穴地而炊,毋见烟火”,继续隐蔽前进。最终,明军在捕鱼儿海南岸发现元军大营,蓝玉亲率精锐发起突袭,“元军大溃,太尉蛮子等战死,吴王朵儿只、代王达里麻等降,获马驼牛羊十五万余,宝玺、图书、金银印信无数”。脱古思帖木儿仅率数十骑逃脱,北元政权经此重创,从此一蹶不振。 捕鱼儿海之战的胜利,堪比霍去病封狼居胥,蓝玉的声望也达到顶峰。朱元璋龙颜大悦,将其比作“卫青、李靖”,晋封凉国公,赏赐无数。此时的蓝玉,已成为徐达、常遇春等老一辈将领凋零后,明朝军事体系的核心人物,手中掌握着北方边军的精锐力量,其地位在勋贵集团中举足轻重。 然而,功高震主的隐患,也随之悄然滋生。蓝玉出身淮西,性情刚愎,立功之后更是骄纵跋扈。他曾擅自罢免朝廷任命的官员,甚至在北伐归来时,因喜峰关守将开门稍慢,便下令士兵毁关而入;他还纵容家奴侵占民田,当御史前来查问时,竟将御史鞭打驱逐。更有甚者,他在军中“擅自升降将校,进止自专”,俨然将军队视为私人势力。这些行为,早已引起朱元璋的警觉。 二、君心难测:皇权与勋贵的暗流涌动 蓝玉的骄纵,并非个案,而是明初勋贵集团的普遍现象。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淮西勋贵,多是草莽出身,一旦功成名就,便极易陷入享乐与专权的泥潭。他们不仅在朝堂上结党营私,垄断权力,还在地方上兼并土地,欺压百姓,成为社会稳定的隐患。朱元璋出身底层,对贪官污吏与权贵跋扈有着天然的憎恶,早在洪武初年,便通过严刑峻法整顿吏治,但对功勋阶层的处理,却始终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 这种平衡的关键,在于太子朱标。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性情仁厚,与蓝玉等勋贵关系密切(蓝玉是朱标岳母的舅舅)。朱元璋原本计划让朱标继承大统,而蓝玉等勋贵则作为辅佐太
第五章 蓝玉案:功臣陨落,政治清洗(1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