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蒙古灭金:雄师南下,金廷崩殂(3 / 5)

听信术虎高琪“中都粮尽,不可守”的谗言,于1214年五月迁都汴京。中都守军因“主上南逃”士气崩溃,蒙古军趁机攻占中都(1215年),金国北方门户洞开。
金国的“转攻为守”彻底失败。蒙古军在木华黎(成吉思汗麾下第一将)指挥下,分兵略地:史天倪(汉将)降蒙后攻占平州(今河北卢龙),石抹也先(契丹将)降蒙后攻占北京(今内蒙古宁城),“河北郡县尽为蒙古所有”(《元史·木华黎传》)。正如《蒙兀儿史记》所言:“金人自弃中都,而后失河北;失河北,而后失河南;失河南,而后亡天下。”
2.2 第二阶段:战略碾压与金国体系的瓦解(1217-1229年)
1217年,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今中亚),临行前命木华黎“经略中原”,封其为“太师国王”,赐“九斿白纛”(蒙古最高军旗)。木华黎改变了此前“烧杀抢掠”的策略,推行“以汉制汉”:招降史天倪、严实(山东汉人世侯)、张柔(河北汉人世侯)等地方武装,建立“汉人世侯”体系(即由汉人地主武装代理蒙古统治);保留金国降官,命其“各安旧职”;推行屯田,“括汉民工匠,置局造甲”(《元史·木华黎传》)。这一政策迅速稳定了华北局势,“汉人往往潜出,愿为蒙古用”(《金史·宣宗本纪》)。
与此同时,金国的内忧外患愈发严重。宣宗晚年“宠信权奸,政令不信”(《金史·哀宗本纪》),术虎高琪为独揽大权,先后诛杀丞相胥鼎、参知政事完颜素兰,甚至“欲废宣宗立荆王”(《金史·术虎高琪传》),导致朝局动荡。1223年宣宗病逝,哀宗完颜守绪(1223-1234年在位)继位,虽励志改革(“罢冗官,节浮费”),却已无力回天。
1229年,窝阔台(成吉思汗第三子)继位大蒙古国大汗,决定完成父亲遗愿,全面灭金。他采纳蒙古诸将“围困金国”的建议,命速不台攻潼关,拖雷攻汉中,意图切断金国“秦陇-四川”退路。此时的金国,“兵不满百万,将皆庸懦”(《元史·速不台传》),只能依靠“关河防线”(潼关-黄河)苟延残喘。但防线虽固,却“粮运不继,士卒饥寒”(《金史·完颜合达传》),已丧失长期作战能力。
2.3 第三阶段:最后一击:蔡州之战与金廷覆灭(1233-1234年)
1231年,窝阔台制定“联宋灭金”战略:“金国精兵尽在潼关,南据连山,北限大河,难以遽破。若假道于宋,下汉水,自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州)合兵围汴,破之必矣。”(《元史·速不台传》)南宋虽记恨“靖康之变”,但因“金国已弱,不足为援”(《宋史·孟珙传》),同意借道。
1232年,蒙古军分三路南下:窝阔台率主力攻河中府(今山西永济),拖雷率轻骑绕过潼关,经宋境(唐、邓)直逼汴京;速不台率军攻潼关,牵制金军主力。金军统帅完颜合达(枢密使)、移剌蒲阿(副枢密使)率15万精锐“勤王”,试图在钧州(今河南禹州)三峰山(今河南禹州西南)与蒙古军决战。
三峰山之战是蒙古灭金的关键战役。拖雷军“昼行夜宿,人不卸甲”,以轻骑迂回至金军后方,烧毁其粮草;窝阔台军从正面压迫,切断金军退路。金军“人马困乏,粮草断绝”,又遇“大雪三日,军士冻死者过半”(《元史·速不台传》),最终全军崩溃。完颜合达、移剌蒲阿战死,金国最后一支精锐“忠孝军”几乎被全歼。
1233年,蒙古军攻占汴京。金哀宗完颜守绪突围至归德(今河南商丘),后又逃至蔡州(今河南汝南)。此时金国已“疆土尽失,唯蔡州孤立”(《金史·哀宗本纪》)。窝阔台派塔察儿(蒙古宗王)联合南宋孟珙攻蔡州:蒙古军攻北面,宋军攻南面,金军“内无粮草,外无救兵”。1234年正月十日,蔡州城破,金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