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悬殊——汉军六十万对吴军二十万,楼船巨舰对中小型战船,陈友谅占据绝对优势。但朱元璋的军队纪律严明,将士同心,更有刘基(刘伯温)等谋士运筹帷幄,双方的胜负,早已埋下伏笔。 初战康郎山:火攻破敌,猛将折戟 七月二十日,两军在康郎山湖面首次交锋。陈友谅将巨舰列成一字长蛇阵,绵延数十里,“望之如山”,试图以气势压倒吴军。朱元璋见状,将军队分为十一队,每队配备火器(火炮、火铳)、弓弩,下令先以远程武器攻击,再近身搏杀。 战斗打响,陈友谅的巨舰凭借高度优势,居高临下发射箭石,吴军战船矮小,士兵伤亡惨重。朱元璋的部将徐达奋勇当先,率舰队冲击汉军左翼,斩杀千余人,缴获巨舰一艘,暂时稳住阵脚。但陈友谅的舰队很快反扑,吴将俞通海率火炮队猛轰汉军,击毁数艘战船,却未能撼动其主力。 首日激战,双方互有胜负,但吴军损失更大。朱元璋意识到,与汉军巨舰正面硬拼无异于以卵击石,必须寻找破敌之策。谋士刘基建议:“汉军巨舰首尾相连,不利机动,可火攻之。”朱元璋深以为然,决定效仿赤壁之战的战术。 二十二日,朱元璋亲率舰队再战。他派俞通海、廖永忠等将领率敢死队,驾驶七艘装满芦苇、火药的小船,趁东北风起,冲向汉军舰队。小船逼近汉舰时,敢死队员点燃火药,跳上备用小艇撤退。火船如火龙般撞向汉军巨舰,风助火势,瞬间引燃了连接在一起的楼船。“烟焰涨天,湖水尽赤”,汉军士兵被烧死、溺死者不计其数,陈友谅的弟弟陈友仁、陈友贵均葬身火海。 陈友仁骁勇善战,是汉军的核心将领,他的死让陈友谅悲痛欲绝,汉军士气大挫。朱元璋趁机下令全线进攻,吴军将士奋勇冲杀,连破汉军多艘战船。此役,汉军损失惨重,被迫退守鄱阳湖西岸的渚溪。 困兽之斗:断粮绝援,心理拉锯 康郎山一败,陈友谅元气大伤,但仍有相当实力。他收拢残部,将舰队退至左蠡山,据险固守,试图与朱元璋长期对峙。朱元璋则移师湖口,封锁鄱阳湖入长江的水道,切断汉军的退路与粮道。 八月初,两军在左蠡山再次交锋。陈友谅急于突围,下令全力冲击湖口,却被朱元璋的舰队击退。此时,汉军的粮草已所剩无几,士兵饥饿难耐,甚至出现人吃人的现象。陈友谅性情本就暴躁,接连受挫后更是变得多疑嗜杀,动辄斩杀失利的将领,导致军心涣散,不少士兵偷偷驾船投奔朱元璋。 朱元璋见状,采取“攻心为上”的策略。他给陈友谅写信,劝其“息兵议和”,实则嘲讽其处境;又释放部分被俘的汉军士兵,让他们带回吴军“粮草充足、善待降卒”的消息。汉军士兵本就士气低落,听闻消息后,逃亡者更多。 陈友谅困守湖中,外无援兵,内无粮草,陷入绝境。他的部下建议:“不如焚舟登陆,走湖南,再图后举。”但陈友谅刚愎自用,拒绝了这一建议,坚持要与朱元璋在湖上决战。 决战湖口:一箭定乾坤 八月二十六日,陈友谅见粮草彻底耗尽,再也无法支撑,决定冒死突围。他率领残余舰队,向湖口方向猛冲,试图冲出鄱阳湖,退回武昌。朱元璋早已料到他这一招,在湖口设下三道防线:以小船载火器列于前,中型战船随后,大型战船断后,严阵以待。 当汉军舰队进入湖口狭窄水道时,朱元璋下令攻击。吴军的火炮、火铳齐发,箭矢如雨点般落下。汉军战船拥挤在狭窄水域,无法展开,成了吴军的活靶子。陈友谅亲自站在旗舰的了望台上指挥,试图组织反击。 激战中,朱元璋的部将郭英瞄准了望台上的陈友谅,一箭射去。箭矢穿透铠甲,正中陈友谅的左眼,从后脑穿出。这位叱咤风云的枭雄,当场毙命。 汉军见主帅被杀,顿时大乱,舰队四散奔逃。朱元璋下令乘胜追击
第二章 鄱阳湖大战:决战决胜,奠定根基(2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