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狄青战功赫赫:从卒至帅,名震边陲(3 / 4)

灯结彩,宣布全军犒赏十日,大摆宴席欢度上元节。这一举动迅速被侬军密探获悉,传递到昆仑关守军耳中。侬智高判断宋军已丧失进取锐气,遂放松警惕,关隘防御随之懈怠。
正月十五夜,整个宾州城沉浸在节日的喧嚣中。酒宴正酣,狄青却悄然离席,顶风冒雨率领精锐骑兵,选择一条极险峻但为人所忽略的小径,在夜色和风雨的掩护下,神不知鬼不觉地穿越险隘,于次日(正月十六日)凌晨,犹如神兵天降般出现在昆仑关侧后要地归仁铺(位于今昆仑关以南,古为邕州屏障)。“贼失天险,大惊”,仓促间组织抵抗。此时主力宋军也在孙沔、余靖等将领率领下迅速翻越昆仑关,扑向侬军阵地。归仁铺之战随即爆发。面对侬军气势汹汹的“标牌军”(以藤牌、长枪着称),狄青沉着指挥,采取扬长避短策略。他先以步兵列阵顽强抵抗,消耗敌军锐气;待到激战正酣、双方疲竭之际,果断命王简子指挥精锐骑兵从左、右翼发起猛烈突击,犹如两把尖刀插入敌阵。这一致命打击瞬间摧毁了侬军阵脚,侬军主力迅速崩溃。侬智高仅率少数亲兵仓皇南逃大理国(后为大理国段思廉所杀)。
狄青率军乘胜追击,直捣邕州,剿灭残敌,迅速收复全部失地。侬智高叛乱彻底平定,岭南恢复安宁。
四、 枢府风云:功高震主与英雄悲歌
平定侬智高叛乱是北宋中期最为辉煌的军事胜利之一,也是狄青个人威望的巅峰时刻。班师回朝后,宋仁宗欣喜万分,大加褒奖。皇佑五年(1053年)五月,狄青被擢升为枢密使(宋代最高军事长官,一般由文臣担任,其地位相当于副宰相),同时加任检校太尉、护国军节度使等头衔。这份前所未有的荣耀,使狄青成为宋代第一位以行伍出身、战功卓着而官拜枢密使的将领,彻底实现了从黥面“赤老”到帝国最高军事统帅的传奇蜕变。在宋代“崇文抑武”的政治生态中,这堪称一个破天荒的奇迹,也是对他赫赫战功的最高肯定。
然而,这份巨大的荣耀背后,却潜伏着难以消除的阴影。狄青的迅速崛起和身居枢密使高位,逐渐引起了文官集团的不安与猜忌。在宋朝士大夫的意识形态中,祖宗家法始终强调“以文驭武”,防止武人擅权构成皇权威胁。狄青的行伍出身(“起自行伍”)和面涅(刺字)背景,更成为某些士大夫心底难以抹去的轻蔑和忧虑。文臣宰相庞籍虽曾力荐狄青统军平叛,但后来却坦言:“青出兵伍,为枢密使,自国初所无,顾四方轻心,将不肃矣。”这反映出文官中存在的普遍担忧:认为狄青身居高位会导致军队纪律松弛,削弱朝廷对军队的掌控。
这些猜忌很快转化为行动。一些地位崇高的文臣如翰林学士欧阳修等纷纷上书,指斥狄青担任枢密使的种种“危险”和“不妥”。欧阳修在着名的《论狄青札子》中直言不讳,指责狄青虽具忠诚且军事才能卓着,但他卑微的出身与崇高的地位形成反差。欧阳修担忧狄青“未甚更事”,缺乏高层政治经验,可能被人利用或滋生不臣之心。他还列举了一些带有暗示性的“异常”现象:“军士每见青出,辄指以相矜曰:‘此狄家爷爷!’”认为狄青在士卒中威望过高,已是“深可忧者”。他建议宋仁宗以“保全功臣”为名,免去狄青的枢密使职务,外放担任知州。
这些看似有理有据的奏章,配合着京师中流传的种种不利于狄青的谣言(如将水灾等天变异象牵强附会地归咎于狄青的显贵),构成了巨大的政治压力。宋仁宗最初虽然倚重并信任狄青,但也深知“祖宗家法”的力量和文官集团强大的舆论压力。在“疑忌”与“保全”的复杂心态下,嘉佑元年(1056年)八月,即位未久的宋英宗终于下诏,免去狄青枢密使之职,任命其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陈州(今河南淮阳)。这一看似升迁(加宰相衔)实为剥夺兵权的外放任命,标志着狄青政治生命的终结。
狄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