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狄青战功赫赫:从卒至帅,名震边陲(2 / 4)

授以《左氏春秋》等书籍,勉励道:“将不知古今,匹夫勇耳。”这段着名的对话标志着狄青开始突破纯粹的武将身份,向更全面、更深厚的将帅之才发展。狄青深受教诲,折节读书,潜心探究兵法韬略。在范、韩的举荐和战功积累下,狄青的职务节节攀升,“荐青可用,迁泾原路都监,兼知原州,徙秦凤路副都总管,迁步军副都指挥使”,“以彰化军节度使守延州”,后又“擢枢密副使”,从一介“指使”擢升为一方统帅。他的每一次升迁都伴随着新的战功,打破了宋代武将晋升的常规,成为军界耀眼的明星。
三、 奇兵定坤:昆仑关大捷与侬智高之乱平灭(名震西南边陲)
当狄青在北疆威名远播之际,帝国的南疆却骤然燃起了熊熊战火。皇佑四年(1052年)四月,世为广源州(今属广西、与越南接壤)首领的侬智高,因对北宋朝廷长久以来对其地政策不满及个人野心,趁宋朝东南兵力空虚之机,率领族人起兵反宋。他以雷霆之势攻破邕州(今南宁),建立“大南国”,自号仁惠皇帝,旋即分兵东进,旬月之间连克横(今广西横县)、贵(今广西贵港)、龚(今广西平南)、浔(今广西桂平)、藤(今广西藤县)、梧(今广西梧州)、封(今广东封开)、康(今广东德庆)、端(今广东肇庆)等九州,兵锋直指当时南方最富庶的港口城市广州。宋军守将张忠、蒋偕等相继败亡,“官军死者千余人”,“守臣皆弃城走”,整个岭南陷入极大恐慌。“岭外骚然”,告急文书如雪片般飞向京师开封。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朝廷迅速调集南方各军及驻泊禁军进行反击。然而初期主将的选择与部署接连失误,导致战局进一步恶化。陈曙在太平场遭伏击惨败,杨畋、余靖久攻贺州不下,张忠、蒋偕两将更在昆仑关前战死。南方宋军士气极度低迷,侬军声势愈发浩大。朝野哗然,宋仁宗忧心如焚,在深宫之中不禁慨叹:“岭南动众,势难卒除。谁能为朕忧此者?”
在此国家危难之际,文臣宰相庞籍敏锐地觉察到平叛成功的关键:“非狄青不可!”此言点醒了举棋不定的宋仁宗。尽管“议者以南寇方炽”,且枢密使一职自开国以来几乎被文官垄断,但在帝国存亡的紧要关头,仁宗毅然决定打破祖制,以狄青为统帅。皇佑四年(1052年)九月,朝廷下诏任命狄青为宣徽南院使、荆湖南北路宣抚使、提举广南东西路经制贼盗事,统领南方诸路军马,赋予其前线临机决断、先斩后奏的最高权力。为防止掣肘,仁宗特意下令广南诸路“悉受青节度”,并暂停派文官监军,体现了对其前所未有的信任。为彰显对统帅权威的绝对支持,仁宗于大庆殿设宴饯行,并在宴会中郑重宣告:“南征成败在此一举,军中无论官职大小,悉听狄青号令,如有违令,军法处置!”
狄青深知,面对侬智高这样狡黠且熟悉山地作战的对手,以及宋军屡遭挫败的低迷士气,必须首先整顿军纪、树立统帅权威。当他抵达前线时,第一件大事便是追究之前惨败的责任。在昆仑关东北的战略要冲宾州(今广西宾阳),狄青召集诸将,宣布陈曙等将领在昆关大败、导致张忠、蒋偕全军覆灭的罪行,并依据战场纪律,下令将陈曙及麾下32名临阵逃脱的中下级军官“驱出军门斩之”。这一雷霆手段极大地震慑了各路将领和地方官员,“诸将股栗”,“自是行师立成,无敢辄相违者”。狄青迅速恢复了军令的统一和军队的纪律。
与此同时,狄青并不急于与侬军主力决战,而是冷静分析战局。他注意到通往侬智高老巢邕州(今南宁)的唯一咽喉要道便是巍峨险峻的昆仑关(位于今广西宾阳与南宁交界处,古称“南方天险”)。此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且侬智高在此布有重兵严密把守。若强攻,宋军即使胜利也必伤亡惨重。狄青决定施展谋略。皇佑五年(1053年)元宵节前夕,他故意大张旗鼓地在关外宾州城内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