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苏吹(2 / 3)

状元郎 三戒大师 2742 字 1个月前

只是距离下次县试还有一年半呢,也不知到时候县太爷还能不能记起这茬来?

但至少现在,无论是院方还是卢知县,都兴致勃勃地投入了这场荐材选材的活动。

卢知县最后把目光转到下斋,打算像上斋一样扫两眼,就快速结束阅卷……题目太超纲了,能考察个什么出来?

谁知下斋的第一份卷子,就定格了他的目光。

卢知县虽然学历有限,但已经主持县试十多年了,阅卷的眼光早就练出来了,只扫一眼他就感觉这该是篇好文章……

便拿起来细看,简短的八字破题便刺入眼帘:

“仁本在诚,浮伪先亏——好好,一个‘诚’字,把上下两截紧密勾连起来,又精准阐发了孔孟之道!这题破得又稳又准!谁说下斋的学生不会截搭题?”

“确实。”幕友从旁捧哏道:“正如东翁所言,小小书院卧龙藏虎啊!”

“这学生的悟性确实强了些。”朱山长笑道:“不过最多算块璞玉,他才学作文半年有余,还有很多需要县尊教导的地方。”

“什么,学制艺还不到一年?”卢知县和幕友齐齐吃一惊,赶忙继续念道:

“诚为仁本,孝悌发于内则本固;伪乃仁蠹,巧令饰于外则根凋。”

“仁启孝悌,孝本至诚。亲亲之爱发于天性,非诚不笃;人伦之常存乎实心,非真不彰。离本真而饰虚言,违伦常而作矫容,实舍本逐末,仁何以立?”

“好好好……”卢知县连说了十几个好,读完冒子便忍不住看向朱琉道:“你说这孩子作文还不到一年?”

“有他的斋师张先生为证。”朱琉便指向在堂下陪坐的张砚秋。

张砚秋忙起身拱手道:“禀县尊,这学生叫苏录,正月入学时连何为破题都不知道。我出了一道最简单的‘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让学生们练笔,结果他交了白卷。”

“哦?”卢知县登时来了精神,两眼放光道:“这不就是传说中的神童么?终于轮到本县撞大运了吗?”

“他已经十四岁了,说神童有些牵强了。”张砚秋永远实事求是。

“不牵强,不牵强。他总是从十二岁过来的吧?难道他十二岁时,就不是神童了吗?”卢知县激动地坐直身子,表情一阵扭曲,嘶嘶倒抽冷气道:

“比方当今杨大学士的大公子,十二岁成名至今已经六年了,大家还不是一口一个‘杨神童’的叫着?”

一番论证还挺严谨,堂中众人自然纷纷称是。

张先生心说,我那学生十二岁时,还在家里种地呢。杨慎怎么比?便假假叹气道:“可惜那孩子十三岁才开蒙,报考书院前一百天,方开始学习‘三百千’。”

“那不是更厉害了吗?这不是神童是什么?!”显然卢知县是铁了心的,要从这大山里,挖掘个神童出来。

一旁的幕友也凑趣道:“神奇的是,张朋友给这孩子出的平生第一道题,居然跟东翁给他出的题不谋而合,可见冥冥中自有天意啊!”

“你别说,还真是!”卢知县这下更来劲儿了,连疼痛都感受不到了,激动地拍案道:“本县给他出的题有‘其为仁之本与’,张朋友给他出的题,也有‘其为仁之本与’,果然是天作之合,合该本县得到这个神童啊!”

众人闻言大感佩服,这么刁钻的角度都能注意到!怪不得这位尤先生能把钱山长挤走。

“恭喜东翁,不虚此行啊!”尤幕友拱手道贺。

“哈哈哈,我说什么来着?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卢知县兴奋地放声大笑,别说书院众人,就是尤先生也没听过他这样的笑声。

卢知县笑完了又嘶嘶倒抽冷气,对张先生道:“这孩子叫什么,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