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7章 尸易无限(202)(1 / 8)

我知道,我们的文物保护之路还远未走到尽头。西周特展闭幕后,我们收到了来自河南博物院的邀请——他们在洛阳偃师发现了一座东周时期的贵族墓,墓中可能藏有大量竹简,希望我们能协助进行竹简的提取与保护。

出发去洛阳的前一天,老烟枪特意去了趟青溪镇,回来时背着个沉甸甸的布包,里面除了新晒的艾草,还有一捆用红绳捆着的竹简。“这是我镇上老秀才家传的,说是清代的仿制品,上面刻着《论语》选段,”他把竹简递给阿贵,“你不是想学生字吗?先从这上面的字认起,以后碰到真的东周竹简,也能有点底子。”

阿贵接过竹简,手指轻轻抚过竹片上的刻痕,眼眶有些发红:“谢谢烟枪叔,我一定好好学,以后争取能自己解读竹简上的文字。”

火车抵达洛阳时,正值初秋,偃师的田野里满是金黄的玉米。河南博物院的周馆长亲自来接我们,他手里拿着一张刚出炉的考古勘探图:“这座东周墓在偃师商城遗址附近,是我们在进行遗址普查时发现的。墓坑呈‘中’字形,有两条墓道,从规格来看,墓主人应该是东周时期的卿大夫。最关键的是,我们在主墓室的东侧发现了一个竹笥,里面装满了竹简,初步判断有上千支,但竹简已经严重碳化,稍微一碰就可能碎掉,必须用专业的技术进行提取。”

Shirley杨听到“竹简碳化”,立刻皱起眉头:“碳化竹简的保护难度很大,需要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下进行提取,还要用特殊的试剂加固竹纤维。咱们得先在墓坑周围搭建保护棚,再准备好低温提取设备,不能让竹简在提取过程中受到二次损坏。”

我们跟着周馆长来到古墓所在地,墓坑已经被临时的防雨棚覆盖,几名考古队员正拿着温湿度计测量墓内环境。周馆长指着主墓室东侧的一个土台:“竹简就放在那个竹笥里,我们已经用探铲取了少量样本,竹简上的文字是‘蝌蚪文’,也就是东周时期的古文,内容可能涉及当时的礼制或历史记载。”

胖子蹲在墓坑边,探头往里面看:“这么多竹简,要是都能解读出来,说不定能填补东周历史的空白!咱们赶紧搭保护棚,早点把竹简取出来。”

搭建保护棚的工作花了三天时间,我们在棚内安装了恒温空调和加湿器,将墓内温度控制在18℃,湿度保持在65%。提取竹简的那天,阿贵特意穿上了新买的白大褂,戴上无菌手套,跟在Shirley杨身边帮忙递工具。

Shirley杨拿着一支特制的竹镊子,小心翼翼地从竹笥里夹起一支竹简:“每支竹简都要单独编号,用无菌纱布包裹后放进特制的密封盒里,盒内还要垫上泡过加固试剂的脱脂棉,防止竹简在运输过程中碎裂。”

阿贵按照Shirley杨的指示,认真地给每支竹简编号、登记,遇到不认识的字,就用小本子记下来,等休息时再问Shirley杨。老烟枪则在保护棚外负责看守,防止无关人员进入,他还在棚子周围撒了一圈雄黄,驱赶附近的蛇虫。

提取工作进行到第五天,我们在竹笥的最底层发现了一支比较完整的竹简,上面的文字清晰可辨。Shirley杨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后,兴奋地说:“这段文字提到了‘盟誓’!说的是东周时期,卿大夫之间举行盟誓的仪式流程,这对研究东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太重要了!”

就在我们沉浸在发现的喜悦中时,突然听到保护棚外传来一阵争吵声。我们跑出去一看,只见几名当地村民正和考古队员争执,为首的村民手里拿着一把锄头,情绪激动地说:“这墓在我们村的地里,挖出来的东西凭啥都运到博物馆?我们要求分一部分文物,不然就不让你们继续挖!”

周馆长赶紧上前解释:“老乡,这些文物是国家的,不是哪一个村子的。我们把文物运到博物馆,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它们,等修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