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骨,海拔超过四千米的山口让人畜呼吸困难。马可·波罗在游记中描述道:“高原上的空气稀薄而寒冷,点燃的火只能发出微弱的光,人们头痛欲裂,不得不放慢脚步,每走一步都如同负重千斤。”他们沿着古代商旅开辟的栈道前行,依靠牦牛运输物资,在冰雪覆盖的山谷中跋涉了数十日,才终于翻越高原,进入中国西域的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 喀什噶尔的风情让马可·波罗耳目一新:这里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清真寺的尖塔高耸入云,市集上的葡萄干与哈密瓜香甜可口,妇女头戴绣花木帽,男子腰佩弯刀。他注意到,这里的手工业极为发达,当地工匠能织出带有金线的地毯,其精美程度不亚于波斯制品。从喀什噶尔向东,他们经过于阗(今和田),这里以美玉闻名,马可·波罗见到矿工从河中打捞玉石,再由商人运往中原,“一块上好的于阗玉,在大都能换得十匹丝绸”。 沿塔里木盆地北缘东行,他们穿过库车、吐鲁番,抵达敦煌。在敦煌,马可·波罗虽未留下关于莫高窟壁画的记载(或许是因当时壁画尚未完全成型,或许是他的注意力被其他事物吸引),但他记录了当地的佛教寺庙与灌溉系统:“敦煌的僧侣身着红色袈裟,寺庙的金顶在阳光下闪耀,人们引雪山之水灌溉农田,即便是沙漠边缘,也能种出小麦与瓜果。”离开敦煌后,他们经河西走廊进入中原,眼前的景象豁然开朗——平坦的农田一望无际,村庄星罗棋布,驿站旁的茶馆里,商旅与官吏谈笑风生,这与中亚的荒漠形成了鲜明对比。 三、大都岁月:在元廷的见闻与使命 1275年,历经四年的跋涉,马可·波罗一行终于抵达元大都(今北京)。此时的大都,作为蒙古帝国的首都,正处于建设的鼎盛时期。忽必烈在琼华岛(今北海公园)修建了奢华的宫殿,宫殿的梁柱用紫檀木制成,屋顶覆盖着黄色的琉璃瓦,梁柱上雕刻着龙与凤凰的图案,地面铺着来自波斯的地毯。当马可·波罗第一次见到忽必烈时,这位蒙古大汗正坐在金銮殿的宝座上,接受百官朝拜,殿外的广场上,来自世界各地的使节献上贡品:印度的象牙、阿拉伯的香料、欧洲的钟表…… 忽必烈对马可·波罗的才智十分赏识,任命他为元朝的官员,参与政务。马可·波罗在大都居住了十余年,期间多次奉命巡视各地,足迹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他曾前往山西,参观五台山的佛教寺庙,惊叹于寺庙的宏伟与僧侣的虔诚;他曾深入云南,见到当地的傣族与彝族部落,记录下他们的生活习俗与水稻种植技术;他甚至可能到过缅甸北部,目睹了大象在战争中的运用。 在所有经历中,马可·波罗对杭州的描述最为详尽,也最令人神往。他称杭州为“天城”,认为其繁华程度远超当时的欧洲任何一座城市。“杭州的城墙高达数十丈,周长一百余里,共有十二座城门,每座城门都有士兵守卫。城内有无数的桥梁,连接着纵横交错的运河,运河上的船只比欧洲的马车还要多,船上载着粮食、丝绸与各种商品。”他描述杭州的市集:“每日清晨,来自附近乡村的农民将蔬菜、水果、鱼虾运到市集,市集上的商品琳琅满目,从金银珠宝到寻常日用品,应有尽有。傍晚时分,夜市开启,灯笼照亮了整个街道,人们在酒肆、茶馆中饮酒作乐,直到深夜才散去。” 马可·波罗对中国的诸多发明与制度感到新奇。他第一次见到纸币时,惊讶于这种“用树皮制成的纸片”竟能替代金银流通:“元朝的纸币由朝廷统一印制,上面盖着皇帝的印章,在全国范围内都能使用,即便是最偏远的乡村,人们也乐意接受。”他对驿站制度印象深刻:“从大都到各地,每隔数十里便有一座驿站,驿站内备有马匹与住所,官吏与信使可以在此更换马匹,休息住宿,即便是千里之外的消息,也能在数日之内传到大都。”此外,他还记录了中国的煤炭使用、瓷器制作、丝
第十三章 马可波罗来华:东西交流,传奇之旅(2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