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战养战”的掠夺政策激化了矛盾。他们在占领区“括金银、驱丁壮、毁庐墓”(《靖康要录》),甚至“以汉人充军前驱,死者什九”(《呻吟语》)。这种暴行反而激发了中原百姓的反抗:“河东、河北之民,所在结为红巾,出没山谷,时出挠金人”(《续资治通鉴》)。金人这才意识到:“灭宋易,治宋难。” 二、血火江淮:抗金名将的浴血征程 1.初期防御:从混乱到整合(1127-1130) 宗泽守汴:老将的“中兴梦” 建炎元年(1127)冬,金军分三路南下,目标直指扬州(赵构此时驻跸于此)。宗泽以69岁高龄出任东京留守,临危受命收拾汴京残局。他的第一步是“整军”:收编散兵游勇,“募义兵百万,分屯要害”;第二步是“抚民”:“蠲租税、弛商禁,复业之民给牛种,流亡者官为资送”;第三步是“联义”:致书河北义军首领王彦、杨进,“许以便宜从事”,形成“官军-义军”联动。 宗泽最着名的举动是“请驾北伐”。他从建炎元年十二月至二年七月,连续上24道《乞回銮疏》,疾呼:“臣虽驽怯,当躬冒矢石,为诸将先,得捐躯报国恩足矣!”(《宗忠简公集》)但赵构畏惧金军,只回“卿言虽切,然朕之深虑,不在河北,而在江左”(《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建炎二年七月,宗泽忧愤成疾,临终前三呼“过河!过河!过河!”(《宋史·宗泽传》),一代抗金名将以悲剧方式谢幕。 黄天荡之战(1130):韩世忠的“江涛困金” 宗泽死后,金军卷土重来。建炎三年(1129),完颜宗弼(兀术)率十万大军渡江南下,追击赵构至明州(今宁波),因“舟船不习水战”(《金佗稡编》)被迫北撤。此时,韩世忠率八千水军屯驻镇江,决心“邀击于江”。 金军自镇江渡江北上,韩世忠“以海舰进泊金山下,预以铁绠贯大钩,授骁健者”(《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待金军舟船过焦山,宋军“鼓噪而出,舟中忽发一铁钩,钩其首舟,急拽入吾军”,金军大乱。更绝的是,韩世忠利用长江天险,“命以火箭射其舟,舟多焚,敌始骇”(《三朝北盟会编》)。宗弼被困黄天荡(今南京东北)48天,粮尽援绝,“掘蚓为食,易马而炊”(《呻吟语》)。 黄天荡之战虽未全歼金军(宗弼最终凿渠逃至建康),却打破了“金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载:“自金人入中原,凡宋师临阵,未尝有敢撄其锋者,至是始知畏。”更重要的是,此战极大鼓舞了江南民心——“父老相庆曰:‘王师果能复中原乎?’”(《鸡肋集》) 2.中兴高潮:岳飞与“连结河朔”战略(1131-1140) 郾城大捷(1140):岳家军的“铁浮屠”对决 绍兴六年(1136),岳飞任湖北、京西路宣抚副使,提出“连结河朔”的战略:“若诸将渡河,吾愿为前驱,庶几恢复中原。”(《金佗稡编》)这一战略的核心是“以河南为跳板,联合北方抗金义军,形成南北夹击”。经过三年整军,岳家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宋史·岳飞传》),麾下“背嵬军”(精锐步兵)八千人,“马军一万五千”,成为南宋最强大的机动部队。 绍兴十年(1140),金人撕毁和议,宗弼率大军南侵,“号百万,分四路入寇”(《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岳飞抓住战机,自襄阳北进,连克颖昌(今河南许昌)、陈州(今河南淮阳),兵锋直逼旧都开封。宗弼急调精锐“铁浮屠”(重甲骑兵,人马皆披重甲)与“拐子马”(左右翼轻骑,机动突击)共三万余人,直扑郾城(今河南漯河)。 面对金军“铁浮屠+拐子马”的“王牌组合”,岳飞早有准备:“铁浮屠人马皆重甲,吾以麻扎刀破其骑;拐子马轻而不整,吾以背嵬军冲其阵
第二十六章 南宋抗金烽火:浴血奋战,保家卫国(2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