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岳家军破敌:精忠报国,勇冠三军(2 / 4)

溃兵”的捷径,坚持“募乡农之健者”(《鄂王行实编年》卷一),要求士兵“皆知忠义,无敢为恶”(《金佗稡编》卷九)。这种“兵源本土化”的策略,使士兵与家乡土地紧密绑定,“皆怀收复故土之志”(《续资治通鉴》)。
在编制上,岳家军以“背嵬军”为核心(精锐骑兵与步兵),辅以“前军”“右军”“游奕军”等,总兵力从数千人发展至十万(《宋史·岳飞传》)。其中,“背嵬军”由精锐士兵组成,“皆选材官,号‘背嵬’,盖取其勇冠三军也”(《金佗稡编》卷十六)。这种“核心精锐+外围辅助”的编制,形成了“兵精将勇、上下同心”的战斗集体。
二、 铁血破敌:岳家军的经典战役与战术智慧
2.1 郾城之战(1140年):步兵长刀破金军“铁浮屠”
1140年,金兀术撕毁“绍兴和议”,率12万精锐南下,企图“直捣临安”。岳飞率军北伐,连克郑州、洛阳,兵锋直逼旧都开封。金兀术集结主力,企图与岳家军决战于郾城(今河南漯河)。
金军的战术堪称“立体打击”:以“铁浮屠”(重甲骑兵,人和马均披挂厚甲)为先锋,“拐子马”(轻骑兵,两翼包抄)为两翼,辅以“铁鹞子”(重甲步兵)跟进,意图以“三重叠击”碾压宋军。
面对金军的钢铁洪流,岳飞早有准备。他针对金军骑兵冲击力强的特点,命士兵“持长柄刀、大斧,上砍骑兵,下砍马腿”(《宋史·岳飞传》)。长刀可破重甲,大斧专砍马腿——金军骑兵一旦马匹被伤,重甲骑士便会失去机动能力,沦为步兵的活靶子。
更关键的是“阵法灵活”。岳飞采用“叠阵”战术:以拒马桩限制骑兵机动,步兵持长枪、盾牌在前,弓弩手在后,“阵成则进,退则互为犄角”(《金佗稡编》卷十六)。这种战术既避免了宋军“阵形松散”的弱点,又发挥了“以步制骑”的优势。
战役结果震撼人心:岳家军“杀其将阿里孛堇,擒千夫长、百夫长四十八人,杀伤甚众”(《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一)。金兀术战后哀叹:“自海上起兵,皆以此胜,今已矣!”(《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
2.2 颍昌之战(1140年):背嵬军血战金军主力
郾城战后,金兀术率残部逃至颍昌(今河南许昌),纠集13万兵力反扑,企图夺回颍昌以屏障开封。岳飞命其子岳云率“背嵬军”(8000精锐)驰援。
岳云“手握两柄铁椎,重八十斤”(《宋史·岳云传》),率先冲锋。背嵬军“人人奋死,无不一当十”(《鄂王行实编年》卷二),与金军展开肉搏。与此同时,岳飞另遣“游奕军”绕至金军后方,焚烧其粮道;命步兵“以拒马阻塞街道,伏兵于巷陌”(《金佗稡编》卷十七),形成“关门打狗”之势。
金军陷入重围后,岳家军“斩其副帅韩常,擒千夫长、百夫长七十八人,杀伤无数”(《续资治通鉴》)。金兀术“仅以身免,剃发而逃”(《三朝北盟会编》)。此战后,中原“父老争献牛酒,喜色相庆”(《宋史·岳飞传》),甚至有百姓“焚香拜迎,哭声震野”(《鄂王行实编年》)。
2.3 朱仙镇之战(1140年):直捣黄龙的“最后一击”
颍昌大捷后,岳家军兵分两路:一路由牛皋、杨再兴攻占西京洛阳,一路由王贵、郝晸进军郑州。金兀术率残部退守朱仙镇(今河南开封西南),依托黄河天险固守。
岳飞的战术设计堪称“围点打援”:命“背嵬军”“踏白军”(侦察骑兵)佯攻北岸,吸引金军主力;自己亲率主力“夜渡黄河,绕至敌后”(《金佗稡编》卷十八),形成包围。
更关键的是“精神震慑”。岳飞派“背嵬军”先锋“持岳字旗,鸣鼓而进”(《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三十六)。金军见“岳”字旗即“股栗不敢动”(《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