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以圆木为“警枕”,小憩片刻即醒,继续工作。助手范祖禹所撰《唐纪》长编原稿多达六七百卷,经司马光删定后仅余八十一卷,足见其剪裁功力之深。 从治平三年(1066年)开局,到元丰七年(1084年)全书完成进献,历时十九载。司马光在《进资治通鉴表》中感慨:“臣今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其篇幅之宏大(294卷,约300余万字),时间跨度之长(1362年),编纂过程之严谨艰辛,无愧于“鸿篇巨制”之称。 四、 体例精严:编年史学的巅峰之作 《资治通鉴》在体例上确立了编年体通史的典范。它以时间(年、月、日)为经,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纬,清晰展现了历史发展的脉络和事件之间的前因后果。这种体裁克服了纪传体“一事而复见数篇,宾主莫辨”的弊病,使读者对历史大势一目了然。 在内容选择上,它紧紧围绕“资治”核心,聚焦于与国家兴亡、民生休戚、政治得失、道德教化密切相关的政治史、军事史 王朝兴替:如三家分晋、秦并六国、楚汉相争、隋唐更迭等重大转折点。 重大战争: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决定历史走向的战役。 关键改革: 如商鞅变法、王莽改制、北魏孝文帝改革、唐代两税法等。 治乱得失: 对明君(如汉文帝、唐太宗)贤臣(如诸葛亮、魏征)的褒扬,对昏君(如陈后主、隋炀帝)佞臣(如李林甫、杨国忠)的批判。 制度变迁:如郡县制、科举制、均田制、府兵制等制度的兴废演变。 《资治通鉴》的严谨性还体现在其配套工程上: 《通鉴考异》:三十卷。这是司马光史学方法的革命性体现。对于记载歧异、真伪难辨的史料,他并不武断取舍,而是将不同来源的记载罗列出来,详细考辨其真伪异同,说明最终取舍的理由。“参考群书,评其同异,俾归一途”,开创了史料批判的先河,极大地提升了史学的科学性。 《通鉴目录》:三十卷。以年表形式提纲挈领地呈现全书脉络,便于检索。 “臣光曰” 这是《资治通鉴》的灵魂之笔。司马光在关键历史节点或重要人物事件之后,直接插入史论,篇幅长短不一,总数一百余篇。这些评论集中阐述了他的政治理念、历史观和道德评判标准,是“以史为鉴”思想最直接的表达。其核心思想包括: 维护纲常名分: 强调“礼”的绝对性,认为“天子之职莫大于礼”。开篇论三家分晋,痛斥周威烈王承认韩赵魏为诸侯是“坏礼”,是天下大乱之源。 重视民心向背:认为“国以民为本”,统治者必须重民、养民、教民。对历代暴政导致民变有深刻揭示。 强调人君之德:主张君主应“仁、明、武”,即仁爱百姓、明辨是非、英明果断。对纳谏、用人、节俭等君德反复强调。 主张稳健务实:反对激进改革,提倡“守常”,认为治国如医病,需对症下药,循序渐进。这与他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立场一脉相承。 五、 “以史为鉴”:烛照千年的治世明灯 “资治通鉴”四字书名,精准概括了全书的宗旨与灵魂: “资治”:即有助于治理国家。明确其目标读者是帝王将相等治国理政者。 “通”: 贯通古今,融汇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兴衰得失。 “鉴”:镜子。即以历史为镜,照见当下得失,提供借鉴与警示。 司马光在《进书表》中开宗明义:“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这清晰界定了其“以史为鉴”的核心内容:<
第九章 资治通鉴问世:鸿篇巨制,以史为鉴(2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