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寇准谋国:忠肝义胆,力保江山(2 / 4)

有利。辽国见军事上难以取胜,于是决定通过谈判来获取利益。宋真宗派遣曹利用前往辽营进行谈判。曹利用临行前,真宗问他能够接受的岁币上限是多少,曹利用表示“愿以三十万为限”。寇准在得知曹利用的回复后,私下对他说:“虽有敕旨,若过三十万,我斩汝矣。”这体现了寇准在谈判中的强硬态度,他力图以最小的代价换取和平。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价还价,最终双方达成协议:宋辽约为兄弟之国,辽圣宗耶律隆绪称宋真宗赵恒为兄,赵恒称萧太后为叔母;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 10 万两、绢 20 万匹;双方在边境地区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的签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辽国对燕云十六州的部分占领,需要支付岁币,但从长远来看,它避免了宋辽之间更大规模的战争,为北宋赢得了相对和平的外部环境,使得北宋能够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和文化,对北宋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治国有方:革新图强的改革实践
(一)经济改革——疏浚汴河与民生保障
在治理国家方面,寇准深刻认识到经济对于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性。他深知汴河作为北宋的漕运命脉,对于保障京师的粮食供应和物资流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长期的疏浚不力,汴河河道淤塞严重,严重影响了漕运的效率。寇准果断地主持了汴河的清淤工程,他亲自到现场指挥调度,组织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河道进行全面的清理和疏通。通过清淤工程,汴河重新恢复了畅通,大量的粮食和物资得以顺利运抵京师,缓解了京师的粮荒问题,保障了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
同时,寇准还关注到农民的生活状况,推行了一系列“农田水利法”。他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设施,提高农业生产力。政府提供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农民修建水渠、堤坝等水利工程,增强农田的抗旱排涝能力。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大量荒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国家的经济基础也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二)政治改革——整顿吏治与中央集权
寇准在政治改革方面,以整顿吏治为突破口,大力打击贪污腐败现象。他深入调查各级官员的政务情况,对于那些贪污受贿、徇私舞弊的官员,毫不留情地进行弹劾和罢免。在他的严厉整顿下,朝廷中的官场风气得到了明显改善。同时,寇准严格执行科举制度,选拔有才能、有品德的人进入官场。他注重考察考生的实际才能和道德修养,不仅仅看重考试成绩,使得更多有真才实学的人能够脱颖而出,为国家效力,提高了官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寇准抵制宦官干政,削弱藩镇势力。他深知宦官权力过大容易干预朝政,导致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藩镇势力过强则会威胁中央政权的稳定。因此,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限制宦官的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他规定地方官员的任命、调动等重要事务必须由中央政府决定,定期对地方官员进行考核,确保地方官员忠实执行中央政策,从而将权力集中到中央,维护了北宋的统治秩序。
(三)军事调整——强干弱枝与边防建设
在军事方面,寇准意识到了北宋军队存在的“强干弱枝”问题,即中央禁军战斗力较弱,而地方军队相对较强。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他推行了军事改革。他改编禁军编制,挑选身体素质好、武艺高强的士兵充实到禁军中,并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训练。同时,他推行“更戍法”,定期轮换禁军的驻地和将领,以防止将领与士兵之间形成过于紧密的关系,避免军队出现割据势力。通过这些改革措施,禁军的战斗力得到了显着提升。
此外,寇准还十分重视边防建设。他重建了河北的防御体系,在边境地区修筑城堡、烽火台等防御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