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儿皇帝石敬瑭:卖国求荣,千古骂名(2 / 4)

之下,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然而,石敬瑭为了实现自己的皇帝梦,全然不顾这些后果,毅然决然地与耶律德光签订了这份丧权辱国的契约。

2. “儿皇帝”称号的羞辱性内涵

除了割地赔款和称臣之外,石敬瑭还答应认比自己小10岁的耶律德光为父。这种“父子”称谓在东亚文化圈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臣之间讲究的是道义和礼仪,君主是臣子的主宰和引领者,臣子应该对君主保持尊重和忠诚。而“父子”关系则更加亲密和绝对,父亲对儿子拥有绝对的权威,儿子要无条件地服从父亲。

石敬瑭称耶律德光为父,无疑是对自己的极大羞辱,也违背了传统的君臣伦理。当时,后唐的一些将领和士人得知石敬瑭的这个决定后,纷纷指责他的行为是“卖国求荣”“丧失廉耻”。刘知远作为石敬瑭的部将,也私下讽刺他说:“称臣可耻,称儿甚矣!”

三、 不义之帝:政权合法性的崩塌

1. 篡位与背叛的双重原罪

石敬瑭借助契丹的力量,成功推翻了后唐政权,建立了后晋王朝。然而,他的这个皇位是靠出卖国家利益和违背道义得来的,因此从一开始就缺乏合法性和正当性。

从篡位的角度来看,石敬瑭原本是后唐的将领,他的职责是保卫后唐的江山社稷。然而,他却为了自己的私利,起兵反叛,将自己曾经效忠的王朝推翻。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了封建伦理道德,被后人视为篡逆之举。

从背叛的角度来看,石敬瑭背叛的不仅仅是后唐,还有整个中原的百姓。他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使得中原地区直接暴露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之下。这一行为将给中原百姓带来无尽的灾难和痛苦,也使得后晋政权在百姓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2. 短命王朝的统治危机

石敬瑭建立的后晋王朝建立后,面临着诸多统治危机。首先,由于他的皇位来路不正,国内的一些藩镇将领对他心存疑虑,对他的统治并不心服口服。这些将领有的暗中积蓄力量,准备寻找机会推翻后晋政权;有的则与契丹勾结,试图从契丹那里获取更多的利益。

其次,百姓对石敬瑭的卖国行为十分不满。燕云十六州的割让,让中原百姓失去了重要的防御屏障,他们担心随时会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同时,石敬瑭为了向契丹进贡,加重了百姓的赋税负担,使得百姓生活更加困苦。百姓的不满情绪最终引发了社会动荡,给了后晋王朝致命的打击。

四、千古骂名:历史评价的多维批判

1. 传统史观的道德审判

在传统史观中,石敬瑭的行为被视为卖国求荣的典型。无论是《旧五代史》还是《新五代史》,都对石敬瑭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旧五代史》虽然对石敬瑭在军事和政治方面的才能有所肯定,但也指出他的“失德之处”,即割让燕云十六州和称臣称子于契丹的行为。《新五代史》则对石敬瑭进行了更为严厉的批判,认为他的行为“大悖人伦”,是“万世之罪人”。

传统史观从封建伦理道德的角度出发,对石敬瑭的行为进行了审判。在封建伦理道德体系中,忠君爱国是最基本的原则,而石敬瑭的行为严重违背了这一原则,因此被视为不忠不义之人。

2. 现代历史学的重新审视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研究的深入,一些现代历史学家开始对石敬瑭的行为进行重新审视。他们认为,石敬瑭的行为虽然不可取,但也不能简单地将他归结为“卖国贼”。五代时期,藩镇割据,战乱频繁,政治局势十分复杂。石敬瑭作为一个地方军阀,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他的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石敬瑭的行为是在生存压力下做出的无奈选择。他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和势力,不得不寻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