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严重背叛。
割地范围:惨痛的国土流失
根据石敬瑭与耶律德光的约定,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燕云十六州包括幽、蓟、瀛、莫、涿、檀、顺、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等州,其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等地区。这些地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中原政权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一道天然屏障。
幽州,即今天的北京,是燕云十六州的核心地区。它南控中原,北扼大漠,是连接中原与北方的交通枢纽。幽州的失陷,让契丹的铁骑可以直接南下,直逼中原腹地。蓟州,今天的天津蓟县一带,也是军事要地。它的失陷,使得契丹可以更加方便地控制燕云地区,进而威胁中原政权的安全。
瀛州、莫州等地,更是农业发达的地区,为中原政权提供了丰富的粮食和其他物资。这些地区的割让,不仅让中原政权失去了重要的战略要地,也让它的经济基础受到了严重的削弱。
继续阅读
三、历史遗祸——绵延四百余年的创伤
中原政权的防御困局
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后,中原政权失去了北方的重要屏障,防御形势变得异常严峻。后周和北宋时期,统治者都意识到了燕云十六州的重要性,多次试图收复这一地区,但都未能成功。
后周世宗柴荣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君主,他一心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959 年,柴荣亲自率领大军北伐,一路上势如破竹,先后收复了瀛州、莫州等地。然而,就在柴荣准备继续北伐,夺取幽州时,他却突然患病,不得不班师回朝。不久之后,柴荣病逝,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计划也随之搁浅。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赵匡胤对燕云十六州也是念念不忘。他制定了“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先统一南方,然后再收复北方。在统一南方的过程中,赵匡胤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和兵力,但他却未能在有生之年收复燕云十六州。宋太祖去世后,宋太宗赵光义继位,他对收复燕云十六州充满了信心,于 979 年和 986 年先后两次发动北伐。然而,这两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宋朝军队在河北战场上陷入了苦战,不仅未能收复燕云十六州,还遭受了重大的损失。
此后,北宋不得不采取“守内虚外”的政策,将大量的兵力部署在内地,以防范内部的叛乱和农民起义。对于北方的边防,北宋则采取了被动的防御策略,修建了许多防御工事,如水长城等,但这些防御措施并不能有效地抵御契丹的进攻。北宋在与契丹的战争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最终在靖康之变中被金朝所灭。
社会经济与民族认同撕裂
燕云十六州的割让,不仅是国土的丧失,更是对中原社会经济和民族认同的一次巨大冲击。
在经济方面,燕云地区是中原地区重要的农业和畜牧业产区。这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一直以来都是中原政权的重要粮仓和马匹供应地。燕云十六州的割让,使得中原政权失去了这些重要的经济资源,经济基础受到了严重的削弱。
同时,契丹在占领燕云地区后,对这些地区进行了残酷的掠夺和压迫。契丹统治者向当地的百姓征收高额的赋税,加重了百姓的负担。百姓们在契丹统治者的压迫下,生活苦不堪言,许多人流离失所,导致了北方地区经济的进一步衰退。
在民族认同方面,燕云十六州的割让也让中原地区的百姓对石敬瑭和后晋政权产生了极大的不满和怨恨。他们认为石敬瑭的行为是卖国求荣,严重损害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这种对石敬瑭和后晋政权的不满和怨恨,也影响到了后世的民族认同。在宋朝时期,中原地区的百姓对契丹等北方游牧民族充满了敌意,这种敌意不仅仅是出于对契丹的军事威胁的担忧,更是对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这一行为的愤怒和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