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灭蝗任务。
(三)力排众议的过程与策略
面对众人的反对,姚崇并没有退缩,而是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辩才展开了一场艰难的说服之战。他在朝堂之上舌战群儒,神色从容镇定,以清晰的逻辑和充分的事例为依据,反驳“蝗为天灾,不可捕杀”的荒谬观点。他指出,蝗虫并非神圣不可侵犯之物,而是危害庄稼的害虫,捕杀蝗虫并不会触怒上天,反而有助于拯救百姓的生命和财产。他提及历史上曾有成功捕杀蝗虫平息灾灾的事例,说明灭蝗之举在人类历史上是有成功的先例可循的。(4)此外,姚崇深知君权的重要性,于是他私下向唐玄宗单独进谏。他以诚恳的态度和深刻的分析向玄宗阐述蝗灾的严重性以及如果不及时扑灭将会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如粮食短缺导致农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等问题。玄宗在姚崇的劝说下,逐渐坚定了支持灭蝗的决心,这为大规模捕杀蝗虫的行动提供了关键的官方支持。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四、灭蝗的具体措施
(一)官方组织的捕杀行动
朝廷积极行动起来,为捕杀蝗虫进行了大规模的组织和动员。一方面,发动各级官员和普通百姓参与到捕杀蝗虫的行动中来。官府发布通告,在各个乡里张贴布告,召集年轻力壮的劳动力成立专门的捕蝗队伍。“官府发榜于乡里,集丁壮之力,设捕蝗之所”(5)。另一方面,提供必要的工具和物资支持,例如专门制作用于捕杀蝗虫的器具,还调配了药剂等物资,以提高捕杀的效率和效果。在具体的捕杀方法上,根据蝗虫的习性和分布情况采用了多种方式。如果蝗虫聚集在田地里,人们可以直接捕捉,或者将蝗虫驱赶到预先挖好的壕沟中,然后集中捕杀;对于数量众多且难以捕捉的蝗虫群,还采用了火烧的方式,在蝗虫聚集之处堆放易燃物,点燃后火势蔓延,蝗虫难以逃脱,只能被烧死;此外,对于蝗虫卵,政府组织民众挖掘有蝗虫卵的地方,将卵破坏,防止蝗虫滋生繁衍。
(二)政策激励与民间动员
为了充分调动民众参与灭蝗的积极性,唐朝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对于捕杀蝗虫数量较多的人,给予丰厚的奖励,如奖励粟米等粮食物资。这种奖励措施使得民众看到了实际的利益回报,纷纷踊跃参与到捕杀蝗虫的队伍中来,“有能捕蝗若干者,官府赏粟若干,民之踊跃者众”(6)。同时,民间也在这种政策的引导和鼓舞下,开始自发组织起来。邻里之间相互帮助,男女老少齐上阵,共同投入到灭蝗的工作当中。这种全民参与的形式大大增强了捕杀蝗虫的力量,使得灭蝗行动更加广泛和深入地开展下去。
五、灭蝗过程中的困难与应对
(一)遇到的困难(观念和技术层面)
尽管姚崇大力推动灭蝗行动,但在这个过程中仍然遇到了诸多困难。从观念层面来看,虽然有政府的大力倡导,但仍有部分民众深受迷信思想的影响,不敢积极捕杀蝗虫。他们内心深处仍然相信蝗灾是上天对人类的惩罚,认为捕杀蝗虫可能会触怒神灵,带来更严重的后果,“虽有官府督促,然民间仍有不少人畏于天谴之说,瞻前顾后,捕杀不力”(7)。在技术方面,蝗虫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和很强的移动性,这使得捕杀蝗虫的难度较大。蝗虫繁殖速度快,而且善于飞行、跳跃,难以捕捉,往往捕捉一波后,未完全消灭的蝗虫又会迅速繁殖蔓延,再次造成灾害。
(二)姚崇和朝廷的应对策略
针对观念上的阻力,姚崇进一步加大思想宣传和解释工作的力度。他通过各种途径,如派遣官员到各地宣传、再次发布公告等方式,反复向民众阐述蝗灾本质上是可以通过人为手段控制的自然灾害,与上天的惩罚没有关系。强调民众捕杀蝗虫是保护自身利益和挽救国家粮食安全的必要举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