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秦始皇焚书坑儒:思想专制,始皇暴政(2 / 4)

旧格局,建立起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若此时恢复分封,无异于重蹈覆辙,让国家再度陷入分裂混战的泥潭。他据理力争,痛陈分封制的弊端,指出旧六国正是因分封导致诸侯尾大不掉、王权旁落,才走向覆灭。郡县制下,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免考核,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方能确保政令统一、国家安稳。这场争论,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将秦朝朝堂的气氛推向了白热化,也为后续“焚书坑儒”事件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二、焚书过程

1. 李斯建言

李斯,这位秦朝的丞相,法家思想的坚定践行者,敏锐地察觉到朝堂上儒生们的言论绝非孤立现象,而是民间思想混乱、旧有文化势力抵触秦朝新政的冰山一角。他眼见儒家等学派依托私学,广收门徒,在讲学论道间传播与秦朝统治理念相悖的思想,致使各地百姓对朝廷政令心存疑虑,甚至在街头巷尾、市井田间,常有儒生以古非今,借批判时政来宣扬旧制的优越性。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深思熟虑之后,李斯怀揣着一篇措辞犀利、饱含深意的奏章,踏入了咸阳宫的大殿。他向秦始皇进谏道,如今私学盛行,诸生们不研习当朝律法、不遵从陛下圣意,反而沉迷于旧典古籍,凭借记忆中残缺不全的古制,肆意议论时政得失,蛊惑百姓心智,长此以往,国家政令将难以推行,民心势必涣散。为今之计,唯有禁绝私学,焚毁民间所藏《诗》《书》、百家语等书籍,方能统一思想,让百姓只知晓朝廷律法、尊崇陛下权威,确保秦朝江山永固。李斯之言,句句切中秦始皇心头所虑,在那个视江山社稷稳固高于一切的时代,这番建言犹如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让秦始皇陷入了沉思。

2. 诏令颁布

秦始皇权衡再三,最终认可了李斯的主张。一道冰冷且充满威严的诏令,从咸阳宫传出,如秋风扫落叶般席卷了整个秦朝疆域。诏令规定,除秦国史官所着史书,因其记录秦朝崛起历程、彰显祖宗功绩可留存外,民间所藏一切《诗》《书》、百家语等经典着作,皆须在限期内上缴至各地官府,统一集中焚烧。医药书籍,关乎民生疾苦、百姓康健,得以保留;卜筮之书,顺应民间习俗、信仰所需,可继续流传;种树之书,指导农业生产、利于社稷根基,也不在焚毁之列。

为确保诏令执行到位,秦朝官府派出大批官吏,穿梭于大街小巷、乡村田野,挨家挨户搜查违禁书籍。对于逾期未上缴者,严惩不贷,轻则罚没田产、充作苦役,重则株连全家,以儆效尤。一时间,各地火光冲天,无数承载着先秦诸子智慧结晶、历史文化传承的典籍,在熊熊烈火中化为灰烬,那刺鼻的浓烟,仿佛是文化在哭泣,是思想被禁锢的悲鸣,弥漫在秦朝的每一寸土地上。

三、坑儒缘由

1. 方士求仙骗局

秦始皇嬴政,作为站在权力巅峰的帝王,在尽享荣华富贵、掌控天下苍生之后,内心深处却有着对死亡的深深恐惧与对长生不老的炽热渴望。他听闻海上仙山有不死之药,便耗费巨资,派遣卢生、侯生等众多方士出海寻觅。这些方士们,凭借着巧舌如簧、装神弄鬼的本事,骗取了秦始皇的大量财宝、船只与人力支持,扬帆远航,奔赴那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仙山。

然而,时光流转,一次次满怀期待的出航,换来的却是一次次空手而归。卢生、侯生等人眼见骗局即将败露,又惧怕秦始皇的严苛惩处,便私下聚在一起,议论纷纷。他们不仅诋毁秦始皇“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指责他的统治过于残暴专横,还嘲笑其求仙之举愚昧无知。而后,这些方士趁夜潜逃,消失得无影无踪,消息传入秦始皇耳中,恰似一记响亮耳光,打得这位帝王颜面扫地,怒发冲冠。

2. 儒生牵连调查

秦始皇盛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