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枚永恒的坐标,指引着人类在浩瀚星海里,既勇敢前行,又不忘归途。
属于魔法与科学的故事,属于人类文明的探索之歌,还在继续书写新的篇章。在已知的星系,在未知的宇宙,在每个有人类足迹的角落,那些交织着咒语与公式的脚印,终将延伸向更远的星辰大海,带着地球的温度,带着文明的记忆,永远闪耀在时间的长河里。
2125年的惊蛰,北京中科院的"宇宙枢纽中心"里,全息星图正实时显示着人类已探索的七个显示。陈念站在星图中央,指尖划过"三角座显示"的标注点——那里的前哨站刚传来消息,"空间褶皱定位仪"捕捉到了稳定的能量波动,有望成为第五个跨星系通道。她的祖父陈星(如今已是两鬓染霜的老者)坐在悬浮控制台前,调试着"星系魔法共振仪",仪器的显示屏上,七个星系的魔法场波形正以相同的频率起伏,像首和谐的宇宙交响乐。
"念念,三角座的魔法场强度比预期高12%。"陈星的声音透过通讯器传来,带着长期驻守空间站的沙哑,"当年你太爷爷在《星际魔法场论》里提到的'星系共振阈值',这次终于在三角座验证了。"他展开光屏,上面是陈晓1988年的手稿影印件,泛黄的纸页上,"三角座星系魔法场预测值"那行字被红笔圈出,与前哨站的实测数据只差0.3格林。
陈念的指尖划过手稿边缘的空白处,那里有行极细的批注:"共振不是巧合,是宇宙在打招呼"。字迹是陈星的,想来是三十年前重读手稿时写的。她突然注意到,手稿的纸页里夹着片干枯的"银河兰"花瓣,边缘虽已发黑,却依然能看出淡淡的紫色——这是当年林薇从比邻星带回来的标本,被陈晓当作书签用了半辈子。
枢纽中心的"星际苗圃"里,几个年轻研究员正围着一株"七星系蕨"忙碌。这株蕨类是用七个星系的孢子杂交培育的,叶片上的纹路会随不同星系的魔法场变色,此刻正泛着代表三角座的青绿色。"陈老师,蕨类对三角座的魔法场反应最强烈!"一个戴眼镜的小伙子举着监测仪喊,"叶片的叶绿素活性提高了30%,说明那里的生态环境适合地球植物生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后面精彩内容!
陈念接过监测仪,目光落在蕨类根部的土壤上——土里掺了从三角座带回的陨石粉末,在"活化咒"作用下缓慢释放矿物质,像给植物搭了个长效营养库。"准备'跨星系播种器',"她对着麦克风下令,"把地球的大豆、火星的土豆、比邻星的'银河麦'种子各带10公斤,先在三角座建立小型试验田。"
2128年的端午,三角座前哨站举办了第一届"异星丰收宴"。全息投影里,研究员们围着一张巨大的石桌,桌上摆满了用本地土壤种出的作物——金黄的大豆荚里嵌着饱满的豆粒,火星土豆的表皮泛着健康的土黄色,"银河麦"的麦穗沉甸甸地低着头,在三角座的青绿色阳光下像串金色的珍珠。
"念念,你看这大豆的产量!"投影里,前哨站的队长举着测产仪喊,屏幕上的数字跳动着定格在"亩产380公斤","比地球的平均产量还高5%,多亏了你设计的'多星系共生咒'!"陈念的女儿陈望(刚满八岁的小姑娘)突然举着个烤土豆跑过来,土豆皮上用"火焰咒"烤出了个笑脸图案,惹得满桌人笑。
枢纽中心的长桌上,摆着前哨站用"空间传送阵"送来的食物。陈念拿起一个烤土豆,咬下去的瞬间,熟悉的淀粉香味在舌尖蔓延,混着淡淡的三角座土壤气息——那是种带着矿物感的微涩,像把异星的味道揉进了地球的记忆里。她的祖父小虎(如今已是卧病在床的百岁老人)被护工推到桌前,颤抖着拿起一小块"银河麦"面包,面包屑落在他胸前的共振水晶上,水晶突然泛起微光,像在呼应远方的丰收。
"是家的味道。"小虎